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1|回复: 0

有人问我:“61,你是怎么做到在市场跌到惨淡不忍睹的时候,还能不慌不忙地坚持定投?”我的回答很简单——做一个没有感情的定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5-8-11 14:10:3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有人问我:“61,你是怎么做到在市场跌到惨淡不忍睹的时候,还能不慌不忙地坚持定投?”
我的回答很简单——做一个没有感情的定投机器人。
在长期投资里,最大的难点,其实不是挑选什么产品,而是能否在波动和低谷中守住既定计划。市场会一次次考验我们的耐心,稍有不慎,就会被情绪牵着鼻子走。
回头看过去几年,估值一路下行。尤其到2024年年中,好不容易见到些许反弹的苗头,却又迅速回落,击碎了不少人的“道心”。那会我用“久旱逢甘霖一滴”来描述这个过程的惨烈——盼了许久,却只换来短暂的慰藉。
当时的行情,哪怕是经验丰富的投资者,也会感受到沉重的心理压力。如果没有一套清晰、可执行的定投策略,就很容易在情绪裹挟下反复被市场收割,成了别人的“超额收益”。
所以61常说,策略要在风平浪静时制定,而不是在巨浪翻涌时仓促拼凑。唯有提前立下契合自身的规则,才能在情绪浪潮来袭时,不动如山。
一、先立规矩,心才不乱
市场的本质是波动,而投资者的天性是情绪化反应——两者相遇,就构成了让我们难以长期持有的“完美配方”。
当行情持续上涨时,我们的心里会涌起一种熟悉的冲动——害怕错过机会(FOMO),担心踏空,于是在高位追入;而当行情一路下跌,损失厌恶又会悄然占据上风,害怕亏得更多,于是提前割肉离场。这样的追涨杀跌,不仅锁死了亏损,还让复利的种子还没萌芽就被消亡。
要想避开这种本能反应,靠意志力是远远不够的。机械化执行,就是用一套事先设定、量化明确的买卖规则,把我们从情绪的洪流里拉出来。
当目标指数跌入低估区,我们不再反复猜测经济会不会更糟、市场会不会再跌一段,而是按规则加仓;当情绪反转、指数逼近高估区,我们也不被热闹的氛围裹挟,而是平静地兑现部分收益,让组合回到既定的框架。
我们可以回顾2024年9月12日时,61大喊机会的一个估值截图:

(图1:A股主要宽基估值温度 数据源:61估值表2024.09.12)
“曾经有一份极好的机会摆在我面前,我没有珍惜,如果再给我一次机会...”
机会还会有的,希望下一次机会出现的时候,我们能一起坚持。
这种傻瓜策略,就像在湍急的河面上架起一座坚固的桥——水位时而上涨、时而下落,但我们走在桥上的脚步始终平稳。久而久之,这份稳定会像肌肉记忆一样,融进我们的投资方式里。
二、四要素,打下长持的底子
一套能够长期执行的定投策略,至少要有四个关键要素——它们像地基一样,决定了我们的投资能否经得住时间和波动的考验。
1、搭建契合风偏的指数基金组合
搭建指数组合前,先看两点:我们的风险承受区间,以及这笔钱的最终用途。
组合的骨架用宽基打底,保证长期跟随市场大势;策略和行业指数作为辅助,增加一定弹性与机会;全球化与大类资产(如美股、港股、债券、黄金)提供分散与对冲。
同时明确股债配比,让攻守有度——在执行中,不追求覆盖所有可能,只求组合与我们的节奏相契合,这样在波动面前才能心安持有。
2、设定各标的的定投与加仓条件
建仓、定投肯定不能凭一时的兴起,选定待选目标后,要设定各个指数的定投策略。
从节奏层面,我们可以采用周定投月定投,比如在固定的日子进行各指数的估值评估,满足条件后,按既定的计划执行定投。
从安全层面,设定每一个产品的低估阈值,分配定投金额水平。可以是每次均额,也可以根据估值温度,越低定投金额越大。
从仓位层面,设定每一个产品的仓位比例,在计划内按序定投。到达最大仓位后便停手,尽量避免“乱开黑车”。
3、关注再平衡并提前设定止盈条件
定下了持仓结构、仓位大小,在低估期按计划有序的执行了定投,那么后续最大的工作便是“耐心持有”。
市场的波动呈现结构性,有时候部分持仓标的会进入高估,此时便需要我们进行“再平衡”。再平衡主要包括两大方向:1)权益类指数的再平衡 ;2)股债或多资产的再平衡。
除了再平衡外,也要提前设定各标的的止盈条件,一般可以采用年化收益率止盈法、高估分配止盈法、金字塔式减仓法等策略。
4、全程记录与定期检视
记录的目的,不是炫耀收益,而是检验自己是否忠实执行了规则。每次操作,都记下日期、标的、金额、估值温度、触发条件。每个季度,我们回头看看,哪些动作是按规则来的,哪些是情绪驱动的。这样,策略才会在执行中不断迭代、越来越契合我们自己。
四要素看似简单,却是长期主义的根骨。我们不必每次都做得完美,但只要九成以上的操作能落在规则框架内,复利的魔法就会在岁月里慢慢显现。
三、工具在手,流程自走
想让规则真正落地,需要一套可执行的工具和流程,把“知道该做什么”变成“自动去做”。
1、指数持仓表
根据投资目的、回撤要求、收益预期等指标,设定策略的“待选持仓标的”。
这个待选由一揽子标的组成,根据其资产大类、宽窄行业、指数风格、波动回撤、收益预期、成长ROE、标的定位等指标筛选。
标的不一定要很多,极简的策略体系,反而是新手起步较好的选择。
2、估值温度表
这个是指数化投资的基础工具,是61日常分享的核心内容。可以根据自身的风险偏好,设定契合自身需求的低估、高估阈值。
笼统来说,0-20度代表低估、20-30度代表正常偏低、30-60度代表正常估值、60-70度代表正常偏高、80-100代表高估。
阈值的选定没有定数,整体而言宽基指数可以适当放宽,行业指数应当更加严格。而细分、周期性指数则更应该谨慎,新手建议不要参与。
3、执行检查表
每次操作前,可以问自己几个问题:
1)操作的标的是否在指数持仓表内?如果不是,为何要增加或删除这个标的?
2)是否到了定投日或临时触发温度?如果不是,为何要临时起意?
3)当下的现金流是否满足且不影响生活?定投的金额有没有超出计划?
4)当下的组合是否偏离目标,是否触发再平衡?
5)如果止盈或止损,是否在策略计划内?为何要临时卖出?
类似的问题还有很多,随着时间积累,可以不断增加,尤其是自己总犯的错误,一定记录在案。
4、操作日志表
执行完毕后,可以详细记录操作过程。例如条目可以是:日期、标的、操作类型、金额、估值温度、触发条件、备注。
除了日常的定投、止盈,也需要把再平衡操作记录在案。再平衡建议设定一定的周期或偏离度要求,比如每年再平衡,当偏离度超过5%时触发临时再平衡等。
建议长期使用一张表,方便复盘执行的效率和偏差。
5、周期复盘优化
建立策略后,并非一成不变。随着认知和经验的不断积累,我们会对自己的风险偏好、收益预期、回撤承受等有更清晰的认知。
一定周期后,进行必要的复盘和优化,就成为了关键。临时乱动不如不动,有的放矢的进行调整和优化,是我们进步的阶梯。
复盘周期一般建议:半年度或年度。
这些工具让规则不再只是纸面上的承诺,而是嵌入日常的流程。长此以往,我们的投资节奏会越来越稳定,越来越像一台不受情绪干扰的精密机器。
四、结语
长期投资的旅程,很少是一帆风顺的。更多时候,它像一条时而湍急、时而平静的长河——涨落交替,不会因我们的情绪而停下。
我们先立规矩,让内心在波动中有了护城河;用四要素搭起组合、节奏、纪律和复盘的骨架,让方法不受情绪左右;再用工具和流程,把这套方法变成日常习惯,让它在不知不觉中自动运转。
做一个“没有感情的定投机器人”,并不是要放弃热爱,而是把情绪安放在安全的地方,把执行交给规则,把耐心交给时间。
当市场最热闹的时候,我们能克制不追;当市场最寂静的时候,我们能坚定不退。久而久之,我们会发现——冷静的规则,反而能守住最热烈的收益。
五、61全市场估值仪表盘

八、“61”指数基金估值表(0386期)

==================
写着写着,下一期感觉得再次讲讲怎么读懂估值表了。
有任何关于估值表使用的疑惑,欢迎在下方留言说明哈。
==================
数据整理不易,还望多多点赞支持!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币巴宝

GMT+8, 2025-8-20 07:22 , Processed in 0.059336 second(s), 2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