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5|回复: 0

“明明视频数据很好,却连养活团队的广告费都赚不够。”周五的深夜,三人短视频团队“星尘实验室”的成员围坐在小会议桌前,语气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5-9-29 04:35: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明明视频数据很好,却连养活团队的广告费都赚不够。”周五的深夜,三人短视频团队“星尘实验室”的成员围坐在小会议桌前,语气里满是无奈。主理人阿哲盯着屏幕上的后台数据——他们做的AI科普系列视频,单条播放量破百万,粉丝留言里全是催更的声音,但靠平台分成,每个月到手还不到一万块。

这不是他们第一次陷入困境。半年前,为了做一条AI生成的虚拟人访谈视频,他们用了四款不同的AI工具:A工具生成虚拟人形象,B工具做动作捕捉,C工具配语音,D工具剪辑合成,光格式转换就花了两天;后来想试试Web3变现,找技术团队咨询发行NFT,对方报的开发费就让他们打了退堂鼓;更头疼的是,他们训练的AI助手只能帮着写脚本,却没法对接链上的粉丝数据,连哪些粉丝有潜力成为NFT持有者都不知道。

像“星尘实验室”这样的小团队,在数字创作领域里比比皆是:有创意、有执行力,却被工具的壁垒、变现的门槛、资源的匮乏牢牢困住。而Holoworld AI的出现,就像给他们打开了一扇通往新赛场的门,让小团队的创意也能撞上Web3的风口。

第一个改变,从“工具打架”到“协作无间”。Holoworld的AI原生协作空间,彻底解决了小团队的工具适配难题。现在“星尘实验室”做虚拟人视频,只需在同一个平台里操作:阿哲输入“科技感虚拟人+AI伦理访谈”的需求,AI会同步生成形象、动作和初始脚本;剪辑师小柚可以直接在平台里调整虚拟人的表情细节,无需导出导入;运营小雨则能实时查看AI生成的粉丝画像,提前预判内容热度。原本需要一周的制作周期,现在三天就能完成,团队终于有精力去打磨内容深度,而不是耗在工具磨合上。

第二个惊喜,是“小成本也能玩转Web3”。过去小团队不敢碰NFT,一是怕技术复杂,二是怕发行了没人买。但Holoworld的公平代币基础设施,不仅把发行流程简化成“上传作品-设定规则-一键发布”,还自带“创作者成长体系”。“星尘实验室”第一次发行AI科普NFT时,平台根据他们的视频数据,自动匹配了精准的Web3兴趣用户池,上线第一天就卖出了50%的份额。更让他们开心的是,代币的收益分配完全透明,没有中间平台抽成,赚的钱直接进入团队的链上钱包,这是之前靠广告分成从未有过的踏实感。

最让团队意外的,是AI代理成了“链上协作伙伴”。通过Holoworld的通用连接器,他们的AI助手不再只是“脚本生成器”,而是能深度参与团队的Web3运营。每天早上,AI会自动整理NFT持有者的留言,筛选出大家最感兴趣的AI话题,作为下一期视频的选题;当有粉丝购买NFT时,AI会实时发送专属的幕后创作花絮,还能根据粉丝的持有时长,自动发放团队定制的数字徽章。现在小雨不用再花大量时间人工回复粉丝,AI助手帮她分担了80%的链上运营工作,团队能把更多精力放在内容创作上。

上个月,“星尘实验室”的AI科普NFT系列完成了第三期发行,总销售额突破了十万,足够覆盖团队半年的运营成本。阿哲说,他们终于不用再为“赚快钱”妥协内容,接下来想做更深度的AI与Web3结合的纪录片——这在半年前,是他们想都不敢想的事。

其实Holoworld最动人的地方,从来不是它有多先进的技术,而是它愿意蹲下来,倾听那些被大平台、复杂技术忽略的小团队的声音。它把高大上的AI和Web3,变成了小创作者触手可及的工具;把遥不可及的变现风口,变成了小团队能稳稳站上的台阶。

或许未来,像“星尘实验室”这样的小团队,不用再担心“创意养不活自己”。因为有Holoworld这样的生态,让每一份认真的创作,都能找到属于自己的价值出口;让每一个小小的创意火花,都有机会在AI与Web3的碰撞中,燃成照亮行业的火焰。
@Holoworld AI #HoloworldAI I  $HOLO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币巴宝

GMT+8, 2025-10-7 23:38 , Processed in 0.041867 second(s), 2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