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贷款条件中,部分条款显得过于严苛。例如,允许企业自主选择支付方式本是合理诉求,但通过贷款条件(使用他国资金)迫使主权国家修改法律,这种做法在道义上值得商榷。然而,这正是 IMF 一贯的行事方式。这种将意识形态偏好强加于借款国的做法,恰恰印证了 John Perkins 在《经济杀手自白》中揭示的权力运作模式。
这种政策执行上的弹性空间引发了诸多猜测:或许协议限制的是比特币投资占 GDP 的比例,随着经济增长,购买额度也相应增加;又或者萨尔瓦多通过某种制度设计,将比特币资产划归 “公共部门” 之外的特殊范畴。无论如何,一个显而易见的事实是:尽管 IMF 展现出强硬的反比特币立场,但萨尔瓦多政府显然在寻求某种平衡——既希望维持与 IMF 的合作关系,在形式上限制比特币政策范围;又坚持通过比特币探索更大的经济主权与独立性。这种 “走钢丝” 般的策略,恰恰体现了小国在全球金融体系中的现实困境与智慧。
坐落于喜马拉雅山脉的不丹,以其独特的自然景观和精神追求闻名于世。这个年 GDP 约 33 亿美元的国家,将国民幸福总值(GNH)和可持续发展置于传统经济增长指标之上。旅游业(占 GDP 的 15%)是其经济支柱之一——尽管这项产业直到 1974 年才对外开放。正是这种特殊的经济结构,使得不丹在新冠疫情期间遭受了尤为严重的冲击,也促使该国更加积极地寻求比特币等创新经济解决方案。
不丹还面临着人才外流的挑战。为应对这一问题,该国政府于 2023 年宣布将公共部门薪资标准整体上调 50%。与萨尔瓦多不同,不丹并未在公开市场购买比特币,而是充分利用其富余的水力发电资源进行比特币挖矿。截至目前,该国已积累 11,611 枚比特币(价值约 14 亿美元),相当于其 GDP 的 42%。这一战略举措显著增强了不丹的经济自主权——不仅降低了对 IMF 等外部资金的依赖,还为国内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部门发展提供了资金保障。
不丹虽未向 IMF 借款,但仍接受世界银行的部分支持。在世界银行最新发布的 125 页国家伙伴关系报告中,比特币仅被简要提及三次,远不如 IMF 报告那般执着。不过,世界银行仍对不丹比特币挖矿业务透明度不足提出批评。可以预见的是,若非比特币带来的经济缓冲,不丹很可能被迫向 IMF 寻求贷款支持。这种替代性金融路径,使得这个喜马拉雅山国在保持其独特的国民幸福总值发展理念的同时,获得了更多政策自主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