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11|回复: 0

我写这篇文章,是在一连串上手与旁观之间反复切换之后。过去几年,行业总是把“用户增长”当作挂在嘴边的KPI,可当我真正去观

[复制链接]
发表于 5 天前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我写这篇文章,是在一连串上手与旁观之间反复切换之后。过去几年,行业总是把“用户增长”当作挂在嘴边的KPI,可当我真正去观察普通人进场时,发现一个残酷现实:大多数链要么像专业交易员的工作台,要么像工程师的实验室,离大众娱乐的“爽感”总差半步。而我第一次认真体验 Somnia 的那几天,心里反而生出一种熟悉的错觉——这不像是传统意义上的公链,更像是把“娱乐”当成原生资产来设计的操作系统:一切都围绕内容、角色、互动与持续叙事来组织,EVM 兼容只是底层基建,真正的门面是“可玩、可逛、可持续”的消费级体验。
我决定从“为什么不是 L2”的问题讲起。以往的用户产品会优先选择性能更像云加速器的 L2:便宜、快、生态衔接顺滑。但 L2 在体验策展上天然依赖上游叙事分发,而面向大众的娱乐体验,更需要“把门口做宽”的 L1 心态——身份、资产、内容要在一条主街上彼此看见。Somnia 的 EVM 兼容意味着开发者不会被重新发明轮子拖慢节奏,而它坚持把主街建在 L1 的选择,让内容不被分层割裂。对我这种既写作又做产品观察的人来说,这一点非常关键:内容网络必须在“同一层”形成稳定的正反馈,否则每一款新应用都像在陌生社区孤零零开一家店。
我把 Somnia 的“娱乐操作系统”拆成四个感知层:第一是身份,第二是物品,第三是场景,第四是关系。身份是入口,必须先把门槛压到和手机登录差不多的程度,让用户在几秒内完成“我是我”的确定;物品是最容易形成情感连接的资产,哪怕只是一个可进化的徽章,也能带着故事在应用间通行;场景则是把用户从“链接点击者”升级为“沉浸式参与者”的唯一通道;关系更像是跨应用的社交背书,决定了内容传播的半径与速度。我不打算用太多技术术语去夸大这些抽象层,但我能明确感觉到,Somnia 在开发范式上是鼓励把“身份—物品—场景—关系”作为统一的可编排资源来使用,而不是让每个应用重复造一个小世界。长远看,这种范式会逐步抬高生态内资产的“复用收益”:一个角色可以在音乐会里唱歌,也可以去游戏里打怪,还能在直播间里与粉丝共创任务,这才是消费者愿意反复打开的那类产品。
我也会把 Somnia 放回到宏观里重新衡量。加息与降息预期轮动、比特币减半后叙事重新洗牌、BNB 等龙头一度再创新高,这些宏观事件对“娱乐型 L1”究竟意味着什么?在我看来,首先是资金的风险偏好曲线变了:当主流资产波动区间被频繁重估,用户开始寻找“更有故事、更可持续、更有情绪价值”的资产。娱乐内容恰好具备这样的叙事张力——它是复购驱动的、情感驱动的,而且抗单点冷启动。其次是监管与合规的现实主义回归,任何想要服务“非加密原住民”的链,迟早要和托管、审计、合规伙伴打交道。Somnia 这段时间在生态合作上的动作(我留意到它在托管与 DID/域名等方向上的布局)释放的信号很清楚:它不想只做“链上的游戏市场”,而是要做“娱乐产业的加密基底”。当建设者把目标人群从 DeFi 老玩家扩展到音乐、影视、IP、体育等更广阔的受众时,你会发现“看得见的信用”与“用得顺手的身份”会比 TPS 这个数字更重要。
从创作者角度看,Somnia 的价值更加直白。传统平台时代,内容被“流量算法”按分钟定价,创作者对分发几乎没有议价权;Web3 早期尝试给了创作者新的分成模式,但很多时候资产和场景是断裂的——一个 NFT 卖出去,就像一件被包装完毕的纪念品,难以继续参与“剧情”。Somnia 的设计鼓励创作者把作品做成可编排的“剧目”,让粉丝通过任务、票务、道具与角色成长持续互动。我的一个直观感受是:如果你愿意把内容从“一锤子买卖”升级为“持续经营的剧场”,Somnia 的原生生态会帮你把舞台搭起来——钱包即票夹,资产即入场券,关系即扩散半径,跨应用的内容即巡演路线。换句话说,创作者不再是孤立地“卖一个文件”,而是在经营一条跨场景的内容供应链。
当然,面向大众的消费级区块链,离不开“把复杂留给系统,把简单留给用户”的工程哲学。我在 Somnia 的实际体验里,能感到这种对“复杂性驯化”的执念:账户抽象、支付托底、资产展示统一样式、跨应用的轻量登录,这些看似不值得被营销部当卖点的细节,恰恰决定了一个新用户愿不愿意给你第二次机会。我经常说,做娱乐就要接受“用户的耐心只有七秒”的事实,任何需要教程才能完成的步骤,都会被大量用户用后退键投票。Somnia 如果能把“零余额也能玩”“门票—道具—权益一次绑定”“跨应用不丢状态”这类体验落到肉眼可见的顺滑,我相信它天然比多数公链更容易装下一个真正的消费市场。
写到这里,我也必须诚实地谈“风险”。首先是市场波动风险,哪怕是娱乐生态,资产仍然会被整体风险偏好牵引,尤其在事件密集期,价格与流动性的错配会放大波动;其次是生态冷启动风险,娱乐需要“连续不断的节目单”,如果早期内容供给侧不足,再好的跑道也跑不起来;再次是政策与合规风险,娱乐 IP 往往涉及更复杂的版权与地区合规要求,链上资产的全球可达性与线下分发的本地规则之间,仍需要谨慎的桥接;最后是用户教育风险,很多人第一次接触加密资产就是从“娱乐”开始,这是一把双刃剑——它带来低门槛的流量,同时也要求平台承担更高的安全与教育责任。我给同行与读者的建议是:在 Somnia 的生态里投资或创作,最好遵循“内容优先、现金流可见、权益清晰、风控预案可落地”四个原则。别指望“凭空的二级市场想象力”长期托举估值,真正能穿越周期的,是会持续开演的好内容与可持续的分账机制。
至于“怎么玩”,我提供一个更接地气的用户路径想象:先用熟悉的钱包完成一键式身份初始化,把自己在 Somnia 的第一个“角色”先立住;接着选一条你真正感兴趣的内容线进入——无论是某个游戏季、某场线上音乐会,还是某个主播的互动任务;在参与过程中,优先选择那些“资产—权益—叙事”三位一体的活动,把“玩过”变成“留下”;如果你是创作者,建议把你的作品拆成“首演—加演—巡演”的编排方式,让每一个节点都能被粉丝的参与推动;最后,在二级市场上,尽量围绕你真正理解的内容生态去做仓位与风险管理,不要把娱乐资产当完全同质化的筹码来滚动,这会错过它们作为“叙事复利”的独特价值。
我也在观察 Somnia 的外部连接。当一个以娱乐为核心的 L1 愿意与更成熟的托管与合规工具同行,就等于为“机构—创作者—用户”的三角关系打通了可信的结算路径;当它与身份与域名生态靠拢,又为大规模用户提供了“可记忆的入口”。这些都不是新闻稿里的耀眼词汇,却是一个面向大众的链必须拥有的“稳重”。因为娱乐产业最大的敌人从来不是“缺乏高端技术”,而是“缺乏连续性与安全感”。Somnia 若能持续把这些“基础分”拉满,剩下的,交给创作者的想象力与用户的掌声。
最后,我愿意用一个简单的判断做收束:如果说上一轮行业把注意力押注在“更便宜的交易”和“更快的吞吐”,这一轮我更愿意押注“更值得反复打开的内容”。Somnia 选择在 L1 上用“操作系统思维”去布置娱乐与游戏,意味着它把自己当作一座城市来经营,而不是一条高速公路。城市需要广场、剧院、街区与巡回演出;需要让每个新来的人,先被吸引再被留下;需要把技术藏在砖瓦后面,把故事放在路灯下面。我已经在这座城市里看到了第一批灯光亮起,接下来要发生什么,也许就像我们熟悉的那个时刻:演出即将开场,门票扫码即入场,故事从今天的你我开始。
@Somnia Official  #Somnia  $SOMI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币巴宝

GMT+8, 2025-10-7 20:17 , Processed in 0.027432 second(s), 2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