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8|回复: 0

作者:Ethan;编辑:郝方舟7月17日,贾跃亭站在洛杉矶市中心一栋屋顶停车场上,顶着午后的阳光与热风,对着镜头畅谈FF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5-7-26 00:30:5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作者:Ethan;
编辑:郝方舟
7月17日,贾跃亭站在洛杉矶市中心一栋屋顶停车场上,顶着午后的阳光与热风,对着镜头畅谈FF最新电车FX Super One时,或许心中已规划好下一场“戏”。谁曾想,“车”还没落地,贾老板的剧本已悄然翻到——Web3生态。

7月22日,FF火速宣布与数字资产基础设施平台HabitTrade达成战略合作。不出所料,贾老板再度开启“概念输出”模式,一口气抛出“EAI出行 + Web3 + 区块链 + 加密 + 稳定币”等让人眼花缭乱的概念,还扬言要打造打通“Web2 & Web3”“链上 & 链下”“现实 & 虚拟”的“价值融合体”。不愧是PPT创业界的祖师爷级发言。
RWA并非易事:FF能“上链”的究竟是什么?
RWA,全称Real World Asset,听起来高大上,实则是件很朴素的事:把链下的有价资产搬到链上进行交易和流通。也就是说,项目方必须拿出现实世界里“真正值钱的东西”,比如房产、债权、应收账款、黄金、艺术品等,且这些资产得具备两个前提:有法律权属,存在明确的收益路径。
那么问题来了:FF打算拿什么资产来讲RWA的故事?
是那座多年未实现满产、外界甚至质疑连水电网都没通的汉福德工厂?是交付量寥寥无几、单车亏损惊人的FF 91?还是那些年年发布、年年跳票,如今官推都不敢写交付时间的“未来概念车”?
都不是。目前FF唯一能“上链”的,只有那1万多份预订单。别看数量不多,对FF这样的公司而言,已是为数不多“能讲故事的资产”。虽然这些订单尚未交付,也不具备法律意义上的应收账款属性,但代表着一种潜在的“未来现金流”,在传统金融语境中属于“或有资产”——不能入账,却可以包装。
也就是说,若贾跃亭真要做RWA,最现实的方案是:将这1万多份预订单打包成“未来收益权资产池”,再由RWA Group设计结构化代币产品,通过HabitTrade平台对外发售。
表面上这叫“未来收益代币化”,本质上却是用“卖车的承诺”融资“造车的钱”。逻辑上形成闭环,情绪上也说得通:相信我,就给我钱;等我量产,再给你收益。
这很符合贾跃亭的风格,也很有Web3的味道。
真正的主导者是谁?HabitTrade和RWA Group到底图什么?
若说预订单是这场RWA戏码的剧本,那HabitTrade和RWA Group就是幕后真正的“导演”和“舞美总监”。要理解这出戏的设计,得先看看它们的来头和擅长领域。
HabitTrade:稳定币圈的“穿梭巴士”
从公开信息看,HabitTrade是注册在开曼群岛的“全球多市场券商”,但翻阅其官网或App页面会发现,它并非传统意义上的股票交易平台。其最大特点是将USDT等稳定币作为入金入口,打通了美股、港股、ETF与加密资产之间的链上链下通道。
通俗来讲,你可以用USDT买港股,也能把美股收益兑回链上资产。对于追求灵活性、合规要求模糊的用户来说,这种“链下资产×稳定币流动性”的桥接器正是他们所需。
关键是,HabitTrade不只是入口,还是“执行平台”。它曾帮助优品车(U-Power)进行过“股权+代币”的融合融资尝试,套路和FF这次的预订单代币化思路几乎一致——底层资产不变,换个金融包装,吸引一批愿意用USDT押注的加密投机者。
所以,贾跃亭此次与HabitTrade合作并非偶然,而是照着前人的脚本复刻。
RWA Group:从NFT到结构金融的转型
再看另一位合作方——RWA Group。这个名字或许不太响亮,但它的“前身”你可能听过:NFT China。没错,就是2021年NFT牛市中高调出圈的Web3项目,如今转型成了“RWA代币化专家”。
这种转型看似仓促,实则精准:它们不做资产,而是做“资产的包装者”。RWA Group擅长结构设计、跨境法律、技术合规,说白了,就是一边帮你“编故事”,一边帮你“处理合规问题”。它不需要FF真能造出多少车,只需FF提供一个“未来可预期的现金流”模型,其余的结构分层、收益模型、Token发行、链上挂钩等,都能打包搞定。
此时,这出戏的布局就清晰了:FF提供故事原料(预订单);RWA Group负责设计叙事结构与发行模型;HabitTrade提供交易通道和USDT买家。这一切都表明,这不是FF单方面的“链上乱舞”,而是一场经过“精心计算设计”的金融叙事工程。
其本质,既不是梦想,也不是制造业的理想主义,而是精准的结构套利逻辑。
自救?狂欢?踩雷?FF的RWA实验到底靠不靠谱?
拆开这个RWA模型来看,表面上确实形成了逻辑闭环:贾跃亭用“未来卖车的承诺”换来了当下USDT的融资,承诺未来以“收益权代币”回馈投资人。但对加密圈来说,这种玩法并不新鲜,甚至可以说非常熟悉。用行话总结就是:“未来主义 + 代币化 + 流动性 = 短期叙事溢价”。
那这套玩法到底靠谱吗?我们从三个角度来分析:
短期结构可行,叙事带动投机
只要预订单真实存在且有支付记录,RWA Group就能将其打包成“未来现金流资产池”,再按“预期收入权”比例制作代币映射,在链上发行给投资人。HabitTrade有一整套稳定币兑换体系,能轻松上架、挂USDT交易对,甚至还能加个LP激励,快速吸引第一批市场参与者。
上市公司 + 预订单 + 空投预期,这三板斧足以点燃一波短期市场情绪。
所以,这事在投机层面有成功的可能——成败不在于产品,而在于“FOMO(害怕错过)+情绪+叙事”。
底层资产存疑,这不是RWA,是“情绪众筹”
深入分析会发现,FF提供的所谓底层资产——1万份预订单,其实是无法律保护、无法律强制执行、无法确认收益兑现能力的资产。简单说,它不是可计价、可兑付的应收账款,而是一张“基于信任的承诺书”。你购买的不是订单的现金流,而是贾跃亭的信用、FF的造车能力,以及市场对“下周交付”的集体想象。
这不是“真实世界资产”上链,而是“愿景与信仰的代币化”。若允许这种操作无限扩张,RWA将不再是传统资产的桥梁,而会变成叙事与炒作的包装机。一旦参与者不是在投资资产,而是在“投资别人的努力”,这个游戏就会走向庞氏骗局的临界点。
在SEC监管阴影下玩RWA,风险不小
别忘了,FF是在纳斯达克挂牌的公众公司。这意味着,无论在链上讲什么新故事,都躲不开传统金融监管体系的关注。
目前FF正因早年财务披露问题接受SEC审查,美国证监会已向贾跃亭与CEO王佳伟发出警告信,或将启动执法程序。而在调查尚未结束时,FF又高调宣布与HabitTrade展开Web3合作、涉足代币化融资,无疑增加了整个项目的合规敏感性。(详情推荐:《刚融了7个亿的贾跃亭,又要“被抓了?》
虽然FF尚未明确推出任何Token或代币销售方案,但未来一旦涉及将“预订单”变现并面向美国公民募资,就可能触碰SEC对“未注册证券发行”的监管红线。
这不是边缘创新,而是上市公司在传统与加密金融的交汇点上走钢丝。
结论是什么?
短期可能成功,靠的是投机;中期可能出问题,问题出在监管;长期能否成功,还要回到一个核心问题:FF到底能不能把车造出来并交付?
如果不能,这场链上的金融创新,最终不过是用Token包装的旧梦罢了。

结语:这是RWA的未来,还是贾跃亭的老路?
金融创新的核心不是流动性,而是信任。而贾跃亭的FF,恰恰在这一点上充满矛盾:他极度擅长叙事,却总在兑现承诺上出问题;他总能站在资本风口,却难以实现风口背后的交付。
这一次,他试图借RWA之名,延续一场从纳斯达克到Web3的“信仰接力”:把汽车量产的未来做成代币;把用户预付的钱变成投资者手中的流通资产;把高风险、不确定、全靠叙事的商业模型,套上链上金融的外壳——继续讲故事。
但RWA不是加密世界的避难所,它是一座“链下资产 + 链上信任”的桥梁。一旦桥的这头是模糊不清的PPT,那头是需要兑现的Token,这座桥就走不远,也承载不了重量。
说到底,这不是RWA的胜利,也不是Web3的胜利,而是贾跃亭在“如何讲述一个能变现的未来”这门艺术上的又一次尝试。他可能成功,让FFAI的股价再撑一段时间,为自己争取几个月的资本续命时间;也可能失败,让SEC再次出手,使Web3和传统金融的接口成为新的监管试验田。但无论结果如何,他都赢了自己最擅长的东西:关注、流量,以及一群愿意再赌他一次的信徒。
对贾跃亭来说,这还是他最熟悉的剧本,只是换了个舞台。
#区块链 #币圈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币巴宝

GMT+8, 2025-8-21 10:15 , Processed in 0.027837 second(s), 2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