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8|回复: 0

9月13日,中国商务部连发两份重磅公告,分别对原产于美国的进口模拟芯片发起反倾销立案调查,并就美国对华集成电路领域相关措

[复制链接]
发表于 4 天前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9月13日,中国商务部连发两份重磅公告,分别对原产于美国的进口模拟芯片发起反倾销立案调查,并就美国对华集成电路领域相关措施启动反歧视立案调查。这并非简单的贸易纠纷应对,而是中国在中美战略博弈中主动亮剑的关键动作,印证了中美科技战“攻守易形”的既定格局,更释放出四大核心信号。
一、美国芯片“卡脖子”彻底失效,中国芯片产业实现全链条突破
自2018年美国发起对华科技战以来,芯片封锁始终是其核心手段:先是试图通过封锁华为芯片击垮中国科技龙头,却促成华为在2023年8月推出5G手机,宣告封锁破产;后又想通过限制AI芯片遏制中国技术升级,而中国2025年春节期间大模型技术突破及芯片领域全面反攻,彻底打破这一企图。
从技术层面看,中国半导体产业已实现关键突破:2025年上半年国内AI芯片自给率大幅提升,华为昇腾910B性能达国际先进水平,即将量产的920B紧追英伟达H100;中微半导体5nm刻蚀机量产、长江存储232层3D NAND良率超70%,标志着设计、制造、封测全产业链自主能力成型。目前,中国在半导体材料、先进封装、光刻技术(中微公司掌握DUV核心技术)、芯片设计(华为海思、阿里平头哥达世界级水平)、半导体制造五大领域全面突破,部分已实现全球领先。
反观美国,对华出口管制反噬自身:2024年美企在华营收锐减,高通、英伟达等巨头今年上半年股价暴跌,“技术脱钩”的弊端持续显现。
二、军事优势奠定战略底气,中国博弈进入“以攻代守”新阶段
中国反制的底气,不仅源于经济与产业实力,更来自军事科技的代差优势。2024年珠海航展上,中国展示的尖端军事科技成果,结合“低成本高效率”的装备发展路径(成本仅为美国同类装备的1/3甚至更低),使其在西太平洋具备强大区域拒止能力,军事优势直接转化为战略主动权。
此前,中国四大协会联合呼吁审慎采购美国芯片,明确将供应链安全与国防安全挂钩,已是主动塑造规则的信号。此次商务部主动发起调查,更是标志着中国不再被动应对美国制裁,而是选择有利战场主动反击,“以战止战”的战略自信全面彰显。
三、稀土等战略资源构建反制闭环,实现“卡脖子”攻防转换
中国在战略资源领域的绝对优势,为反制提供了关键筹码。以稀土为例,全球精炼稀土产量中中国占比超90%,2020-2023年美国70%的稀土化合物及金属依赖中国进口,且完全无法分离国防工业必需的重稀土。通过“个别许可”“一批一证”的出口管制及《稀土管理条例》确立的“最终用户追溯”机制,中国可动态调整策略,精准打击美国军工与新能源产业(如美国F-35战机所需400公斤稀土完全依赖中国)。
此外,中国在多晶硅(全球产能占比93%)、锂电池(产量占比超70%,关键零部件超80%)、药品原材料(美国阿莫西林80%、氢化可的松和布洛芬超90%依赖中国)等领域同样掌握主导权。相比之下,美国芯片对中国已无不可替代性,而中国资源对美国却是“断供即停摆”,这种不对称反制能力,成为战略主动权的核心支撑。
四、美国对华战略深陷泥潭,霸权逻辑遭遇系统性反噬
美国当前陷入“既想技术垄断又想市场利益”的悖论:一方面试图通过《芯片法案》构建“小院高墙”,吸引产业链“去中国化”;另一方面又想通过“芯片税”(抽成英伟达等企业15%在华营收)弥补财政赤字,甚至测算出每年可获34.5亿美元“战争红利”。
但现实是,中国芯片自给率突破50%,华为、寒武纪等企业重塑全球AI芯片市场,DeepSeek等开源模型打破技术垄断;同时,中国通过开放大模型生态、推动RISC-V架构普及,正构建替代性全球技术标准,加速产业链“去美化”。美国的霸权策略还导致盟友分化——欧盟、日韩在稀土等资源依赖下,不愿充当“炮灰”,进一步瓦解美国盟友体系。
商务部此次行动,是中国“三维反制体系”的关键一步:以稀土等资源为杠杆,以芯片等技术为支点,以产业链重构为战场,将美国的技术封锁转化为产业升级的催化剂。正如分析所言,当中国掌握不可替代的产业链关键环节,便拥有了定义全球规则的权力。2025年商务部的这“两拳”,或将成为美国科技霸权由盛转衰的历史转折点,而中国正通过“国产替代-技术迭代-规则输出”的良性循环,在这场不对称博弈中稳步迈向主动。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币巴宝

GMT+8, 2025-9-18 14:54 , Processed in 0.054881 second(s), 2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